信網/信號新聞10月17日訊 (記者 徐基峰 顧青青)一次普通的哈啰電助力車通勤,造成了廈門一所高校的博士生小李右腿嚴重骨折,甚至要遠赴上海求醫治療。小李怎么也想不到,那輛哈啰校園電助力車竟然會在騎行時突然自動斷電落鎖,這直接導致了事故的發生,車輛重重壓在了小李右腿上。目前,小李已經花費數萬元,學業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響。哈啰方面雖然認可意外是由于車輛問題導致的,但雙方在賠償問題上產生了分歧。
電助力車突然斷電落鎖 騎車人右腿骨折韌帶斷裂
小李向信號新聞(0532-80889431)回憶,6月5日下午,他從學校東門掃了哈啰校園助力車,準備騎車去實驗室。在距離實驗室大約100米的地方,這輛車突然自己斷電落鎖,失去平衡的小李一下子被摔倒在地,無法起身。事后通過訂單得知,小李此次騎行2.2公里,用時9分6秒,平均時速約24.4公里。
事故發生后,同學把他送到醫院。小李被初步診斷為“右腿脛骨平臺右側小碎片骨折”。之后小李又輾轉到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診斷結果顯示其右脛骨平臺骨折外側撕脫骨折、膝關節前十字韌帶完全斷裂、膝外側半月板撕裂。
6月25日,小李在上海接受了清創固定骨碎片、自體肌腱前交叉韌帶重建、半月板縫合等手術,而這只是治療的開始。“醫生說做手術只是第一步,后續要繼續做康復治療,如果不做,可能一輩子沒法做劇烈運動。”小李說,自己在上海找了專業的運動康復老師,康復訓練收費不菲,一節課就要800元,自己上了10節課之后就暫停了。“一方面是價格,另一方面我還得回學校做實驗,要不然影響畢業。”
如今,小李只能靠康復老師的遠程指導做訓練,不僅進度慢了很多,而且效果也不是很理想,“現在走路還瘸著,短時間走路還行,時間一長就容易腫。受傷之前,腳后跟能貼到屁股,彎曲度能有160度-170度,現在只有100度-110度。醫生說,如果半年之內無法達到140度,增生組織長牢后,只能通過二次手術切開受限組織。”
治療已花費數萬元 傷者至今未獲得賠償
摔倒受傷后,小李報了警。受傷后的第二天,小李的女朋友從交警方面拿到了事故責任認定書,上面寫著“騎車人未確保安全,造成人員輕微傷受損,騎車人負事故全部責任”,但認定書未提及所騎車輛為哈啰校園助力車。“我了解過類似案例,責任認定書必須寫清車輛信息,不然沒法固定證據。”小李也向廈門市公安局翔安分局交警大隊申請了道路交通事故復核申請書,目前還沒有結果。
除此之外,小李與哈啰的協商同樣不順利。“哈啰一直跟我聯系著,也承認是車的問題,但具體怎么賠償,我們沒達成一致。”小李透露,哈啰想要一次性賠償解決問題,但自己面臨著后續取鋼釘、復查以及康復的費用,這些無法預估,“僅到現在,我治療的醫藥費、醫療器械、康復治療就花了大約4萬,這還沒加上在上海治療時候的往返路費、房租。”
哈啰承認涉事車輛存在問題 原因說法不一
如今,小李表示已放棄協商,著手準備起訴,可缺少事故責任認定書和車輛檢測報告,讓訴訟流程難以推進。加之根據規定,傷殘鑒定需在出院半年后才能做,更讓他陷入了兩難。
10月16日,信號新聞聯系到了哈啰的學校區域負責人,他承認小李摔倒受傷是因為哈啰車輛的故障:“我們這邊查詢結果是斷電,因車輛老化導致自動斷電,術語就是‘斷電故障’,但具體為何突然斷電不清楚,只知道是車輛故障導致斷電,以前沒發生過這樣的事。”
該負責人表示,哈啰總部也一直在跟進賠償事宜,但由于保險只能申請一次,所以公司希望是能一次性賠付完成,“我們和學生協商過好幾次,建議學生等康復治療完、做完傷殘鑒定后一次性核算費用,但學生考慮到后續康復、取鋼釘這些費用,雙方未達成一致。”
當天晚上,哈啰山東地區公關工作人員又給出另外的說法,表示車輛故障源于剎車問題。小李說,他并不認可這一說法,“當時車速不快,我沒碰過剎車,而且要是剎車問題,也不會導致斷電。”
律師認為平臺有義務提供相關數據
針對小李的維權困境,北京浩天(青島)律師事務所劉喬喬律師從法律層面分析指出,交通事故認定中,專業機構可通過技術手段鑒定“是車輛自身故障還是人為操作不當”,但需依賴車輛后臺數據等關鍵證據。若后續交警部門無法確認責任,當事人可通過訴訟途徑,要求法院裁定責任歸屬。
劉喬喬律師特別強調,哈啰作為助力車運營方,掌握車輛行車軌跡、系統操作記錄等后臺數據,根據舉證責任分配原則,平臺有義務提供相關數據以證明“非車輛系統問題導致事故”,而非僅靠口頭表述否認責任。若哈啰拒絕提供后臺數據,法院可據此作出對其不利的推定。此外,若交警最終出具明確責任認定書,確認哈啰方存在責任,案件事實認定將更清晰,當事人的賠償主張也更易得到支持。
延伸:自動落鎖或與平臺“一碼多車”亂象有關
據媒體公開報道,近期多地用戶反映,騎行共享單車時遭遇車輛突然自動關鎖急停,導致摔倒受傷。面對投訴,部分涉事平臺稱未排查出技術缺陷,推測原因包括 “用戶未關閉開關鎖頁面,誤觸還車按鈕”“騎行他人未落鎖車輛,前用戶后續關鎖”等。
但媒體實測與業內人士均否定了這類說法。測試多個平臺發現,騎行中點擊還車按鈕,系統會提示“車輛仍在移動,請靜止后還車”,無法鎖車;慢速推行時也會提示 “未停穩,關鎖失敗”,僅車輛完全靜止時才能完成操作。某共享單車運營負責人直言:“只要車輛在動,怎么還都還不了,騎行中誤觸或后臺操作都無法還車。”
業內人士還表示,共享單車“遠程落鎖” 條件嚴格:系統會劃定運營區域,超出區域僅斷助力不鎖車;僅當 1 小時內通過中控、GPS、信號檢測均判定車輛靜止,才會觸發后臺鎖車。不過,也存在故障風險,“若中控損壞、信號丟失,系統誤判車輛靜止,可能導致騎行中自動鎖車。”
此外,有媒體指出,自動落鎖或與平臺“一碼多車”亂象有關。部分平臺為搶占市場超量投放車輛,規避監管未按“一車一碼”備案,導致多車共用一碼。武漢市城管部門8月抽查發現,相同碼的車短時間內分別出現在幾十公里外的不同區域,坐實 “一碼多車”問題,涉事企業已承認。城管工作人員表示,這一亂象不僅造成交通擁堵、亂停亂放,還易引發系統訂單識別混亂,誤判騎行狀態觸發遠程關鎖,威脅騎行人安全。目前,武漢多部門已督促企業回收超量車輛10萬余輛。
[來源:信網 編輯:孫寶震]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