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非遺傳承“針”功夫 ,巧手織就“致富傘”
捻、拉、提……9月23日,在泰安市岱岳區大汶口鎮的百代麗工藝傘廠內,十幾名繡娘熟練操作手中的針線。針起線落,一把把精美、鏤空、紋樣繁復的花邊傘漸漸成型。
“我們的花邊傘很受海外客戶青睞,這批貨是發往歐美的,訂單已經排到今年冬天。”說話的是47歲的唐斌杰,他自幼跟著父親學習花邊技藝,是省級非遺“棒槌花邊技藝”(以下簡稱花邊技藝)第四代傳承人。
唐斌杰介紹,大汶口花邊技藝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被譽為“抽紗瑰寶”,常用于制作臺布、窗簾、沙發罩等產品。花邊傘就是把該技藝和傘結合,以棉線、麻線、絲線為原料,在圖紙上編織出各式主花圖案,最終繡制成裝飾性鏤空傘品。
20世紀80年代,泰安郊區曾是山東的“魯繡基地”,良莊、房村等地每家都有1至4位繡工。“以前我們這里接香港轉口訂單,生產臺布、窗簾等產品,鼎盛時周邊繡工一度超過2萬人。”唐斌杰回憶道。然而,2000年前后,隨著電腦繡花機迅速普及,傳統手繡因效率低、成本高遭到巨大沖擊。
“幾乎是一夜之間,繡廠紛紛倒閉,我家庫存也全砸在手里,血本無歸。”唐斌杰表示,為謀生,他輾轉多地,干過數控機床、自動化項目經理,也做過電商運營,但心中始終放不下祖傳的花邊技藝。2009年,唐斌杰決心重振花邊技藝,毅然返鄉。
通過市場調研,唐斌杰發現國外消費者對傘具有著特殊情感,同時對中國傳統文化充滿興趣。他敏銳地抓住這一商機,一方面將花邊技藝從傳統家居用品拓展至傘、扇等文創領域,并融入大汶口文化特有的漩渦紋、花瓣紋等紋樣;另一方面積極利用亞馬遜、阿里巴巴等電商平臺開拓國際市場。
“2010年,通過電商平臺,我們接到了第一筆外貿訂單,2000把花邊傘。”唐斌杰說,然而,新的挑戰也隨之而來,制作一把花邊傘需要經過設計、印花、貼布、繡花、熨燙等14道工序,全部要手工完成,一人獨立制作一把傘就需兩天時間,人手嚴重不足。
為解決這一難題,唐斌杰驅車走訪各地尋找繡工。“之前行業受到的沖擊太大,大家都擔心做完這單沒有下一單。我們采取‘先付款、后交貨’的方式重建信任,最終聚集了50多名繡工順利完成首筆訂單。”唐斌杰說。
“這筆訂單順利完成,讓國外消費者認識到我們手工制品的獨特價值。從那以后訂單就慢慢多了起來,開始源源不斷,供不應求。”唐斌杰說,如今,他們工廠每年花邊傘銷量約6萬把,花邊扇20萬把,年產值800多萬元。
同時,通過采取“公司+農戶”的模式,唐斌杰在泰安及周邊縣市設有50多個加工點,帶動了600多人就業。“公司負責產品設計和銷售,制作環節則分散到各村農戶,繡娘們可利用農閑時間在家作業,按件計酬。”唐斌杰說。
“不影響接送孩子,時間也比較自由,有空時坐在家里縫縫花邊,一個月就能掙一千五六。”大汶口鎮臥牛社區的徐秀翠笑著說。
展望未來,唐斌杰打算進一步融合大汶口彩陶紋樣開發新品,并探索“非遺+研學”“非遺+旅游”等新模式,讓老手藝在鄉村振興中持續煥發新生機。“手藝不是古董,只有走進生活、帶動就業,才能真正活下來、傳下去。”唐斌杰說。
(大眾新聞·農村大眾記者 李兆興 通訊員 路明)
[來源:大眾新聞·農村大眾 編輯:孫寶震]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