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海上新山東 | 從千帆向海爭“鮮”談起
每年9月開漁,都是青島沿海漁港與漁村最熱鬧的時節。碼頭邊,漁民收拾漁網的簌簌聲、漁船發動機預熱的隆隆聲交織耳畔,孩童踮著腳尖望向大海的雀躍模樣映入眼簾……炮仗一響,漁船啟航,海風里裹挾著鮮活的腥咸味——那是大海“蘇醒”的信號,熟悉的喧囂喚醒了沉寂4個月的海港,在這一天,屬于青島的海洋盛宴正式拉開盛大開篇。
9月1日,開海前的積米崖漁港。
什么是“開海”?古人早有“夏三月,川澤不入網罟,以成魚鱉之長”的生態智慧,這份智慧也延續到了現代——自1995年我國實施伏季休漁制度以來,經過多年發展完善,休漁時間不斷優化調整,為海洋生物提供了充足的繁殖與生長周期。休漁期結束,便迎來了“開海”的時刻。
開海當日,漁港出口處的漁船同時拉響汽笛,一艘艘船只魚貫而出,在碧藍的海面上劃出一道道箭形航跡,朝著深海漁場破浪前行。這不僅是漁港熱鬧的起點,更標志著青島漁業豐收季的到來。
對青島人而言,秋天的序幕,也是從一尾剛上岸的鲅魚拉開的。開海后的漁港,每逢漁船歸航的清晨,就成了整座城市最具煙火氣的地方:塑料筐里的螃蟹還在張著螯鉗“耀武揚威”,堆積成山的鲅魚在陽光下閃著細碎銀光,小販們帶著膠東口音的吆喝聲此起彼伏,像一首輕快的民謠,將漁港的熱鬧拉得綿長。
從滿載而歸的漁船,到市民手中沉甸甸的購物袋,再到餐桌上占據“C位”的鮮美海味,開海的喜悅順著碼頭的水泥路,悄悄溜進了青島的大街小巷。
大海從不會辜負等待,正如青島人從未放棄與海洋的相守。站在嶗山頭半島遠眺,越過鱗次櫛比的紅瓦石墻與交相掩映的樹木,更遠的海邊還遺留著石屋、石巷與石碼頭——自明清時期起,青山漁村的人們便以海為家,造石屋、補漁網、曬海貨,一代代人與海風相伴、靠海謀生。這樣淳樸富饒、動輒有百年歷史的漁村,在青島沿海的坳谷與海灣間,俯拾皆是。
在漫長的歲月里,青島人與大海緊密相依,孕育出了獨特的漁家民俗文化,祭海便是其中極具代表性的一種。從即墨田橫島的祭海廣場,到嶗山王哥莊的港東碼頭,再到西海岸新區瑯琊鎮瑯琊臺下的海邊,從古至今,每逢漁汛來臨,沿海漁民都會擺上供品、點燃鞭炮、恭請“龍王”,以莊重的儀式表達對大自然的敬畏、對大海無私饋贈海鮮的感恩,以及對平安歸航、魚獲滿倉的期盼。
“舟楫為馬、耕海牧漁”,是古人對海洋依賴的生動寫照;而在新質生產力的加持下,“耕海”一詞除了是對傳統漁業的詩意概括,還有了更先進,更現代的含義。如今,在青島長大、求學或工作的“新漁民”們,目光不再只聚焦于古老的船帆與漁網,而是轉向海平面之下——在深海中開墾“良田”、種下“森林”,探索海洋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新路徑。
回顧我國海水養殖史,青島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是我國最早提出海洋牧場理念的城市,也向來是海水養殖領域的“領頭雁”。青島曾引領我國藻、蝦、貝、魚、參五次養殖浪潮,以深遠海養殖為代表的第六次海水養殖浪潮,同樣興起于此。從2020年獲批國家深遠海綠色養殖試驗區,到2022年全球首艘10萬噸級智慧漁業大型養殖工船“國信1號”正式投用,青島一步步將遼闊海洋變成了真正的“藍色糧倉”。
從古至今,人們探索海洋、眷戀海洋、擁抱海洋,一年又一年的開海季,見證了一次又一次“年年有魚、歲歲豐收”的喜悅。而今,這片溫柔環繞著青島的大海,又在一代代“海洋農人”的努力下,鋪展開耕海牧漁的新畫卷,繼續描繪著屬于它的溫柔與壯闊。(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 高一銘)
[來源:觀海新聞 編輯:王榮]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