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300多萬人次打卡青島“老城”
10月1日上午,一場愛國歌曲快閃活動在大鮑島易州路廣場溫情上演。手持國旗的市民游客紛紛駐足,自發跟唱。悠揚的歌聲回蕩在百年里院,將現場氛圍烘托得格外動人。不遠處,“我愛中國”等街頭雕塑前,市民游客紛紛駐足合影,以鏡頭定格美好瞬間。
伴隨著這份熾熱的情感,國慶中秋“雙節”長假正式拉開序幕。假日期間,青島歷史城區“好戲連臺”,即興喜劇、音樂演出、主題市集等多元活動輪番上演,以一場傳統與現代交融的文化盛宴吸引八方來客。
海浪繾綣、人流如潮。即使假期陰雨連綿,歷史城區也“人氣不減”,再次開啟“人山人海”模式。據統計,“雙節”假期期間,截至10月7日,累計303.93萬人次漫步歷史城區,在此感受老建筑里升騰的煙火氣,體驗新業態中躍動的新潮感,“一街好戲”的熱度持續蔓延。
拉長“一街好戲”長尾效應
“喜劇節期間沒能趕到青島,這次國慶游第一站我們就到里院來‘補課’了。”10月1日,來自無錫的游客陳宇云和女兒在“喜橘”裝置前打卡拍照。在他們的行程中,“看一場在地喜劇”已成為體驗青島老城的必選項目。
和陳宇云一樣“補課”的游客不在少數,而老城也用滿城歡笑回應這份期待。在這里,即興喜劇、街頭劇場、街頭演藝等交織互動,讓百年里院持續洋溢著青春活力與藝術感染力,也進一步放大了老城在假日里的聲量與魅力。
“眾所周知,我們‘一支麥’的第一排是——不養閑人!”10月4日下午,劈柴院小廣場二樓原力空間內座無虛席,隨著這句標志性互動開場白,一支麥爆笑拼盤脫口秀演出正式拉開帷幕。主持人景堯率先登臺與現場觀眾互動,用貼近日常的幽默段子引發陣陣爆笑。隨后,多位脫口秀演員和有福即興團隊的演員輪番登臺,帶來即興互動、喜劇魔術、即興喜劇等多種形式的喜劇演出。“沒想到在青島度假還能邂逅這么精彩的喜劇演出,真賺到了。”來自泰安的游客王棟感慨,“在里院看戲和劇院完全不同,演員近在咫尺,互動特別帶勁。”
10月8日下午,紅色經典京劇演唱會在天泰藝文中心22世紀音樂廳上演,《紅燈記》《沙家浜》等這些刻在DNA里的經典選段被“搬上”舞臺。“我們特意將紅色經典京劇演唱會放在節假日的最后一天,為‘雙節’假期寫上最暖心的收尾。”天泰藝文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雙節”假期期間,22世紀音樂廳好戲不斷,前半段開心麻花爆笑喜劇《偷心晚宴》登場,后半段麻花脫口秀專場攜“脫口秀天團”輪番炸場,成為市民游客尋味喜劇的一大去處。
“一街好戲”的長尾效應正在持續釋放,為歷史城區的演藝市場帶來可觀收益。“假期門店上座率較平日大幅上漲,其中半數以上是專程而來的外地游客。”青島曲藝社藝術總監朱琦告訴記者,為了適配游客行程,他們還特意將演出時間調整為下午兩點半至五點,精準契合“白天逛老城、午后享休閑”的節奏,并會根據現場觀眾地域構成靈活調整內容,讓不同地方的游客都能在笑聲里讀懂青島故事。
除了喜劇外,音樂會、專場演出等活動也讓老城置于藝術和歡樂的海洋。“雙節”假期期間,百年里院化身天然舞臺,高品質演出精彩紛呈。“高雅藝術進歷史城區”系列演出在廣興里、博山路廣場、即墨路易州路輪番上演,管弦樂、民族樂與現代歌舞奏響城市文化的交響詩篇;《百變小勇士》等兒童劇、新京劇與新喜劇形式多樣,為不同年齡段的市民游客帶來豐富的藝術體驗。
特色小店成“現象級爆款”
“雙節”假期期間,青島歷史城區的新興業態亦展現出強勁的消費吸引力。
藏身街巷的小紅樓美術館棧橋店迎來開業后第一波客流高峰,人民咖啡館、黃逗菌全國首店等新晉消費空間也人氣高漲,勾勒出老城活力煥新的假日圖景。
“別去棧橋人擠人了,這里的海景陽臺才是絕佳機位!”“雙節”長假里,位于華能大廈音樂家廣場的小紅樓美術館棧橋店在社交平臺上迅速走紅,眾多年輕人紛紛被“種草”,每天超千人進店打卡拍照。
“小紅樓美術館棧橋店趕在國慶節前(9月28日)開業,就是為了承接老城假日流量。”華能大廈音樂家廣場負責人許征雄介紹,“這里不僅有小紅樓美術館同款蓋章與文創產品,站在店外的海景陽臺上,還可以遠眺棧橋和小青島景區。每天下午,我們還安排了吉他彈唱演出,游客可以邊欣賞音樂、邊品味咖啡、邊享受海景,為青島之旅增添一份獨特韻味。”
值得一提的是,“海景陽臺”還帶火了廣場內的眾多業態。位于二樓的壹·咖啡,每日進店消費人數過千,游客手捧咖啡臨窗而坐,看海邊游人如織、海面游艇飛馳,獨享愜意午后時光;臨街的海燕奶奶海鮮鍋貼店門口排起長隊,包裹整只大蝦、筆管魚、蝦虎等海鮮的鍋貼現包現煎,外酥里鮮、一口爆汁,成為游客難忘的味蕾記憶。
眾多特色小店也成為街區的“現象級爆款”。在四方路人民咖啡館,店鋪外墻上的紅色五角星成為網紅打卡點,吸引眾多年輕人排隊合影;里院喜劇節期間開業的黃逗菌全國首店,再度迎來客流高峰,店內工作人員不得不在門外疏導客流,分批放行;布蘭兔的植物莊園假期首日進店客流量超3000人次,是平日周末的3倍,營業額較去年同期顯著增長。
來青島旅行,總要帶點記憶回去。歷史城區里獨具特色的文創主題店,成為游客裝滿行囊、定格記憶的打卡地。
位于海泊路63號廣興里的“通青達禮”主題文創店,假日期間人氣十足。年輕游客或在文創冰淇淋攤位前有序排隊,或駐足挑選集章本、冰箱貼等特色文創。“假日期間,店內以海鷗‘阿鷗島主’和海精靈‘浪里個郎’為主題設計的酒起子、冰箱貼一度賣斷貨,新推出的膠片明信片、壹佰鷗毛毯等新品,也因設計獨特成為年輕人爭相選購的伴手禮。”品牌主理人、設計師焦甜甜介紹,這些文創產品將海鷗、浪花與啤酒、里院、青島方言等本土元素結合,同時融入網絡熱梗,頗受游客青睞。此外,適逢中秋,店內還聯動有甜思甜品牌推出一款青島地標“城市定制款”月餅,被游客稱贊“又好看又好吃”。
新老餐飲傳承“青島風味”
如今,“味蕾游”已成為旅游新趨勢,各地獨特的美食文化為游客提供了豐富的消費選擇。“雙節”假期期間,青島歷史城區260余家餐飲商鋪生意紅火,成為游客體驗地道青島味道的必然選擇。
在中山路19號,創立于1912年的百年老字號順興樓在“雙節”期間試營業。這家百年魯菜老店,曾聲名遠播,與春和樓、聚福樓、英記樓并稱青島四大名樓,是許多文人墨客、社會名流的心頭好。“我們在裝修上突出牌匾和木制元素,結合黃銅和石材的質感,呈現出厚重的文化歷史感;在包間命名上,以三江里、駿業里、平康里、太興里等里院命名,傳承里院文化;在菜品上,則復原了梁實秋筆下的黃魚水餃、氽西施舌等經典菜品。”上街里順興樓大酒店總經理李棟梁稱,重新開業后的客流遠超預期。
為迎接假期的消費熱潮,多家餐飲品牌也選擇在節前集中亮相。位于鮑島食里美食街區、李村路38號的海濱味道創立于1994年,是青島本土餐飲文化的代表品牌之一。該店采用海鮮市場直送模式,與附近的亞美市場緊密合作,確保海鮮食材從市場到餐桌的極速新鮮。“我們9月20日正式開業,國慶假期這幾天的營業額比節前10天增長了約4倍。”海濱味道相關負責人邴吉和介紹,店內所有海鮮食材都是顧客現點、市場現送,鲅魚丸子、海腸撈飯、海腸熗茄子、五花肉炒筆管等本土特色菜尤其受歡迎。
9月27日,“中華老字號”萬和春悅喜客來店開業。這家承載著老青島人記憶中味道的老字號重回中山路商圈,吸引大量新老顧客前來捧場。門店前人群熙攘,排隊就餐的人一度從店內排到了店外。“‘萬和春’始創于1941年,至今已有八十余年歷史。選擇在‘雙節’前開業,不僅僅是看中了巨大的客流量,更希望完成一次情懷銜接,讓市民和游客都能在這里品嘗到老青島記憶中的味道。”萬和春相關負責人說。
除了老牌餐飲外,新餐飲也在老城嶄露頭角。位于芝罘路的昨味海鮮面,在這個假期創下了亮眼的成績——僅40多平方米的小店內,前來就餐的顧客絡繹不絕,日營業收入高達8000元,較上月同期增長3倍多。
“今年夏天,我們在老城區開出首家餐飲店,國慶中秋假期期間店內客流暴增,我們經常忙得連喝水的時間都沒有。”昨味海鮮面主理人孫作祥說。作為較早在歷史城區創業的年輕人,他和合伙人已在老城運營多家網紅小店。其中,位于三江里的失物招領照相館和米桃皮自拍館,長期保持著穩定客流。“今年,我們嘗試開拓餐飲這一新業態,首家海鮮面館的試水效果不錯,大大提升了我們在老城創業的信心。”孫作祥說
主題活動延長老城“熱力值”
“雙節”假期期間,多元特色市集串聯起歷史城區的大街小巷,它們交織成一張人氣網,點燃老城的新消費熱潮。
劈柴院的“灶起市集”上,酸奶、涼粉、青島脂渣、枇杷梗等青島特色小吃匯聚,成為市民游客體驗青島老味道的好去處;太興里街區“好個秋小市”市集,以解壓手工、植染陶藝、唱片慢聽等獨具特色的攤位,吸引年輕人駐足;大鮑島“沿著黃河遇見海”市北區非遺手造精品市集,則憑借沿黃流域與青島本土非遺技藝等新國潮,成為市民游客假日打卡的文化新地標。
“我們市集中70%的業態為解壓休閑業態,如彩繪畫像、塔羅牌、香薰制作等。”“好個秋小市”市集策劃方海源里相關負責人王朝偉介紹,“我們希望借助這些內容,為年輕人創造一個短暫逃離快節奏生活的空間,讓年輕人暫時從紛繁的思緒和手機信息的轟炸中抽離出來,進入一種放空自我、享受當下的愉悅狀態。”
與時下流行的年輕化市集不同,非遺手造精品市集則以“新國潮”為核,展現傳統工藝的當代生命力。在市集上,一位手藝人正向觀眾展示一組獨特的鈞瓷作品。“我們與青島藝術家合作,在傳統‘洋三彩’基礎上,創新運用瓷上彩繪工藝,將棧橋、八大關等城市地標繪入瓷板。”他引導觀眾觸摸釉面并解釋,“這些圖案并非浮于表面,而是嵌入釉底,成為瓷器本身的一部分”。
同樣吸引年輕人的還有融合青島元素的面塑與剪紙作品。面塑畫《鴻吉里》以指尖藝術再現里院風情,而剪紙則跳出紙張,化身絲巾、團扇、冰箱貼等文創產品。這些印有城市地標與里院紋樣的剪紙衍生品,備受游客青睞,成為兼具藝術性與城市記憶的時尚伴手禮。
活動是維持街區熱度的關鍵引擎。隨著“雙節”假期落幕,歷史城區將進入傳統意義上的淡季。如何延續節慶效應、實現“淡季不淡”的可持續運營?
“我們已啟動‘暖冬生活節’的相關策劃工作,希望通過一系列溫暖而豐富的藝文內容,持續攪熱老城氛圍。”環海灣文旅集團文旅事業部經理張洋介紹,大鮑島街區將延續“沒有圍墻的城市音樂廳”這一定位,把廣場與街角空間轉化為多個開放式音樂角,邀請本地知名樂隊、獨立音樂人及街頭藝術家輪番登場,以爵士、民謠、輕音樂等多元風格的連續演出,用旋律驅散寒意,塑造浪漫優雅的街區藝術氛圍。同時,街區還將推出冰雪嘉年華市集,通過木屋攤位、暖冬美食、人工飄雪與冰雕燈光等元素,構建沉浸式冬日場景。此外,美食節、主題音樂會等一系列活動也將陸續登場,讓市民游客“常到常新”。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余瑞新 曹森
[來源:青島日報 編輯:王熠冉]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