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網10月1日訊 金秋時節,嶗山區各社區書院內熱鬧非凡:拍打操的節奏聲、手工課上的交流聲、紅歌班的合唱聲交織回蕩,一幅以文化人、以文聚力的生動圖景在嶗山大地徐徐鋪展。從現代化城市社區到傳統漁村,再到旅游熱點村落,文化“兩創”與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的種子已在嶗山各街道生根發芽,催生出多元文化風貌。截至目前,嶗山區超80%的村(社區)已開設文化“兩創”培訓班,旅游沿線村莊實現培訓班全覆蓋。
今年以來,嶗山區錨定“人人文明,家家和諧”目標,以社區書院為核心平臺,系統推進文化“兩創”與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推動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居民生活、參與社區治理、服務區域發展,持續提升居民文明素養,為社會和諧進步注入文化動能。
從探索到推進
文化“兩創”與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嶗山區兼顧城市社區、回遷社區與農村社區的差異化特點,始終以群眾需求為導向探索推進路徑。“文化‘兩創’不是空中樓閣,要落在群眾身邊,讓大家看得見、摸得著、聽得見、愿參與。”嶗山區沙子口街道宣傳負責人的話,道出了工作推進的核心思路。
為精準匹配需求,嶗山區以“群眾喜不喜歡、愿不愿參與”為成效衡量標準,通過深入調研繪制“文化地圖”,清晰掌握各村(社區)的差異化需求——有的聚焦非遺傳承,有的側重鄰里關系改善。在此基礎上,全區構建起“指導員+文化傳送員+網格員”三維服務隊伍,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將《嶗記文明》、普法教育、嶗山養心操等課程送到居民“家門口”,并逐步建立“必修課+選修課+公益課”相結合的課程體系,讓文化服務更具系統性和針對性。
“今兒這課沒白上!老師講‘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一聽就明白;還一起做養心操、拍打操,渾身暖洋洋、心里熱乎乎的,上完課不耽誤回家做飯,每周來上課比窩家里看手機精神多了!”南窯村村民董海明上完“嶗記文明”主題課后的感慨,正是文化服務貼近群眾生活的生動寫照。
從動員到自愿
激發群眾內生動力,是文化“兩創”與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深入推進的關鍵。在沙子口街道段家埠村,文化“兩創”培訓班結業時的場景令人印象深刻:村民們自發籌備了一桌豐盛的海鮮宴,鲅魚、刀魚等時令海鮮擺滿餐桌,大家圍坐暢談,連平時鮮少出門的老人都主動參與。“一開始擔心沒人來,沒想到結業時這么熱鬧。”段家埠村宣傳委員段朝龍說,這樣的活動不僅拉近了鄰里距離,更增強了村民對社區的歸屬感。
為讓文化參與從“要我來”變為“我要來”,沙子口街道各社區探索出不少“土辦法”:嶺西村將紅歌融入課堂,用旋律傳遞文化力量;東麥窯村推出拉大網非遺體驗,讓村民在實踐中感受傳統技藝魅力;段家埠村實行文化積分制,學員可憑課堂印章兌換生活用品。這些精準對接群眾需求的創新做法,讓文化“兩創”與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逐漸成為社區治理的柔性載體,吸引越來越多居民主動參與。
從政府主導到多方參與
文化“兩創”的深入推進,離不開多方力量的協同發力。嶗山區積極引入律師、人大代表、文化導師等外部資源,組建專業化“智囊團”,為社區文化“兩創”工作提供接地氣的指導。
“智囊團”的授課風格深受群眾歡迎:律師王曉涵結合生活場景講解防詐騙知識與非遺保護法規,讓法律知識通俗易懂;人大代表張紅雷分享基層治理經驗,與村民探討如何講好漁村故事;文化導師牛雪梅帶領村民挖掘自家文化資源,將祖傳菜肴、節氣諺語轉化為鮮活的非遺課程。“這些課就像量身定做的,聽得懂、用得上。”流清河村村民林濤的評價,道出了群眾對這類課程的認可——老師們用群眾熟悉的語言、實用的方法,將法律知識、治理經驗、傳統智慧“揉”進課堂,讓傳統文化真正走進群眾心坎里、融入日常生活中。
從課堂到治理:以文化為柔性力量,推動社區和諧升級
在嶗山區,推進文化“兩創”與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既是文化工程,更是基層治理實踐。該區注重將傳統文化與當代生活緊密結合,以文化力量推動社區治理升級。
如今,在文化“兩創”成效顯著的社區,拍打操不僅是居民活絡筋骨的運動,更成了鄰里“拉呱”交流的契機;社區書院不僅為學員提供暖心餐食,更成了居民傾訴心聲、增進感情的“連心站”。鄰里關系更和睦,社區事務推進也更順暢。“抓精神文明建設就是抓文化‘兩創’,二者本質相通。”嶗山區文明辦相關負責人表示,工作推進過程中,文明素養、家風家教、鄰里互助等理念被融入文化課堂,讓文化成為推動社區和諧的柔性力量。
文化認同的提升,也為基層矛盾化解提供了助力。常態化開展的文化課堂、傳統美德倡導,增強了居民的協商自治意識,從源頭上減少了社區糾紛。如今的嶗山區社區書院,早已超越單純的文化場所屬性,成為收集民情、協商議事的重要平臺。居民們在文化課堂中建立起情感聯結與共同價值,社區事務從“要我做”逐步轉變為“一起做”。文化的力量,正悄然融入居民生活的點滴,嵌入社區文明建設的進程,朝著“人人文明,家家和諧”的目標扎實邁進。(記者 解寧 通訊員 胡啟光 段軼琳)
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