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乳腺癌患者而言,在戰勝病魔的同時保持乳房美觀,是許多人心中的迫切愿望。近日,青島市婦女兒童醫院首席專家、乳腺甲狀腺中心主任、外科中心主任張堅教授,成功為一名40歲的中央區乳腺癌患者實施保乳根治術+腫瘤整形手術 (Grisotti推進旋轉皮瓣技術),在精準清除腫瘤的前提下,最大程度重塑乳房外形,為患者帶來了生理與心理的雙重治愈,彰顯了醫療團隊在乳腺疾病診療領域的技術實力。
兩個月前,患者劉女士(化名)無意間摸到右乳有一個“鴿子蛋”大小的“疙瘩”。由于“疙瘩”不疼不癢,她起初并未在意。直到兒女偶然得知此事并反復勸說,劉女士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經多方打聽,她慕名來到青島市婦女兒童醫院,找到了張堅教授。作為從事乳腺甲狀腺、普外科專業近30年的資深專家,張堅教授在乳腺腫瘤、甲狀腺腫瘤的微創手術及綜合治療方面有著深厚的造詣,尤其在保乳手術、乳腺腫瘤整形手術(OPS)領域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面對劉女士的情況,張堅教授首先進行了初步觸診,憑借敏銳的專業判斷,他意識到這個“鴿子蛋”腫物性質不容樂觀。隨后,結合超聲、鉬靶、核磁共振、穿刺活檢等多項檢查結果,張堅教授明確診斷劉女士所患疾病為中央區乳腺癌—— 一種發生在乳頭乳暈區周圍的特殊位置乳腺癌。
中央區乳腺癌一直是乳腺外科診療中的難點。長期以來,醫學界普遍認為該類型乳腺癌病情更為嚴重,具有多灶性特點,且術后復發風險更高,因此傳統共識并不建議對中央區乳腺癌患者實施保乳手術。這一診斷結果讓劉女士陷入崩潰,一方面難以接受自己“突然”患癌的事實,另一方面更無法面對可能失去乳房的結局,強烈的保乳意愿成為她心中迫切的訴求。
面對患者的焦慮與期待,張堅教授用專業的解讀為她注入了信心。他耐心解釋,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中央區腫瘤已不再是保乳手術的絕對禁忌,只要經過科學評估與精準操作,中央區乳腺癌患者同樣可以實現保乳治療。不過,張堅教授也客觀指出,傳統的中央區乳腺癌保乳手術存在明顯局限 —— 將病變所在乳腺組織切除后直接縫合切口,會讓乳房失去圓潤外觀,還會破壞雙側乳房的對稱性。張堅教授并未局限于傳統術式。他查閱了大量國內外最新文獻資料,結合國際前沿診療指南,從腫瘤切除范圍到術后修復整形方案,結合該病人乳頭到下皺襞距離較短、乳房橫徑較寬的特點,逐一分析論證不同方案的優缺點。在與患者及家屬進行充分溝通,詳細解釋手術原理、風險及預期效果后,最終確定了右側乳腺癌保乳根治術+前哨淋巴結活檢術+腫瘤整形手術 (改良Grisotti推進旋轉皮瓣技術) 的個性化治療方案。
Grisotti 皮瓣技術作為乳腺腫瘤整形領域的先進技術,其核心優勢在于“功能與美觀兼顧”。該技術通過利用乳房周圍腺體蒂組織,精準填充中央區腫瘤切除后的缺損部位,同時移植部分皮島以替代原有乳頭乳暈復合體。它主要適用于無法保留乳頭乳暈的乳腺惡性腫瘤患者,如乳腺中央部腫瘤侵犯乳頭乳暈或腫瘤本身位于乳頭乳暈位置的情況。即便手術中完整切除了腫瘤及乳頭乳暈,借助這一技術仍可重新規劃乳暈區,待術后化療、放療等輔助治療結束后,再進行乳頭紋身或重建,最終實現理想的乳房外觀效果。
劉女士的病情恰好與該技術的適應癥高度契合。手術當天,在手術室、麻醉科團隊的緊密配合下,由張堅教授主刀,手術按計劃有序開展。整個手術過程分為兩步:第一步是精準切除中央區乳腺癌病灶,經過精準的術中冰凍病理切緣檢測,確保腫瘤組織被完整清除,從根源上降低復發風險;第二步是利用乳房周圍健康的軟組織制作皮瓣,并通過游離、旋轉、推拉、修整、縫合等一系列精細操作,將皮瓣精準移植到缺損部位,完成乳房塑形。用通俗的語言描述,這一過程就像“移花接木”,既要保證“病灶徹底清除”,又要實現 “乳房形態重建”。憑借精湛的手術技巧,張堅教授在手術中盡可能采用小切口,減少組織損傷,同時通過精細的皮瓣塑形,讓保留的乳房最大限度恢復飽滿對稱的形態。術后換藥時,當劉女士第一次看到自己術后乳房的形態,難掩激動與滿意,連連表示感謝。
在當今乳腺疾病診療領域,保乳手術已逐漸取代傳統根治術,成為乳腺癌手術的主流方式。而將整形外科技術與保乳根治手術相結合,更是現代乳腺外科發展的重要方向。青島市婦女兒童醫院張堅教授帶領的乳腺中心團隊始終緊跟國際醫學前沿,不斷深入學習研究先進的乳腺疾病治療理念及手術技術,在臨床實踐中持續提升診療水平,用專業與溫度為女性身心同治,在重獲健康的同時留住生命的尊嚴。文/通訊員 畢乙賀 記者 叢黎
[來源:信網 編輯:趙曉珊]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