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白露節氣話養生:玉露生涼,秋風送爽!專家提醒健康莫“燥”
“紅衣落盡暗香殘,葉上秋光白露寒。當清晨的草葉凝起晶瑩露珠,7日是秋天的第三個節氣——白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白露,八月節。秋屬金,金色白,陰氣漸重,露凝而白也。”白露之名,正源于夜間溫度降低,露水凝結呈現白色。晨霧還未散盡時,露水已悄悄鋪滿了天地。田埂邊的狗尾草,綴著細密的露珠,像綴了滿穗的碎鉆,風一吹便輕輕搖晃。白露有三候,一候鴻雁來,二候玄鳥歸,三候群鳥養羞。此時,暑氣已退,秋高氣爽,蒹葭蒼蒼,丹桂飄香。白露過后,自然界陽氣漸收,陰氣漸長。天氣由熱轉涼,晝夜溫差加大,氣候變得干燥,很多感冒、呼吸道、消化道疾病患者急劇增加。7日,青島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中醫專家吳紹康提醒,此時養生的關鍵在于順應天時,滋陰潤肺,防秋燥寒涼。
“白露秋分夜,一夜涼一夜”,老話說“白露身不露”,吳紹康認為,這些俗語與中醫“虛邪賊風,避之有時”的觀點相契合。此時晝夜溫差拉大,早晚寒涼之氣容易從皮膚毛孔侵入人體,引發疾病。因此,市民要及時添衣加被,避免穿過度露出肚臍、腳踝、手肘等部位的衣物。
在中醫傳統節氣養生文化中,情緒養生也不容忽視。《黃帝內經》云:“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秋季對應肺臟,肺在志為悲,所以白露之后,人們要保持心情恬淡平和,避免過度悲傷憂慮,以免傷肺。可以多參加一些戶外活動,如登山、慢跑、散步等,既能增強體質,又能調節情緒。
白露時節,氣候干燥,容易損傷人體的津液,出現口干舌燥、皮膚緊繃等癥狀。養生應以滋陰潤肺、益氣健脾為主。應減少辛辣食物的攝入,多吃具有潤肺作用的食物,如梨、芝麻、蜂蜜、百合、銀耳等。這些食物有助于滋陰潤燥,緩解秋燥引起的咳嗽、咽干等癥狀。
吳紹康為市民介紹兩個適合白露節氣的中醫藥養生食療方:
首先是百合銀耳燉沙梨,食材為沙梨1個,銀耳(鮮品)50克,百合15克,川貝母3克,陳皮3克,冰糖適量。做法是將沙梨洗凈去核;百合、川貝母、陳皮洗凈,銀耳泡開,撕成小朵,一起放入鍋中,加清水1500毫升,小火燉2小時,加入適量冰糖即可。其具有養陰潤肺,益胃生津等功效,適合秋燥引起的口咽干燥、咳嗽少痰等癥狀。
其次是桂圓紅棗暖身茶,食材為桂圓肉6g、紅棗5顆、麥冬5g。沖泡方法為紅棗去核切片,桂圓肉、麥冬洗凈,所有食材放入保溫杯,倒入沸水,燜泡20分鐘,代茶飲用,桂圓肉和紅棗可一并吃掉,每日1劑。其具有溫養氣血、散寒潤燥等功效,適合白露時節手腳冰涼、怕冷的人群。容易上火(如口腔潰瘍、便秘)者,需減少桂圓用量,加1-2g菊花。孕婦等特殊體質者請在醫生指導下飲用。(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黃飛)
[來源:觀海新聞 編輯:秦璐]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