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青島為全球航運打造“綠色心臟”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周曉峰
前不久,“中遠海運康乃馨”輪在青島港加注了一次燃料。不同尋常的是,這艘巨輪“吃進”的不是燃油,而是210噸甲醇,能夠大幅減少碳排放。
越來越多綠色動力船舶來到青島,折射的是航運業從一個“力量型”選手,向一個“綠色、智能、高效”綜合型選手的進化。而綠色動力船舶最關鍵的部位,正是有著“綠色心臟”之稱的船用低速機。
就在本月中旬,國際海事組織將提交審議全球航運業首個法律約束性凈零排放框架,研究機構普遍預計未來5年航運業對綠色新型燃料船用低速機需求將暴漲。
青島是中國主要的船用低速機研發制造基地之一。坐落于海西灣的中船發動機有限公司圍繞綠色新型燃料應用,先后布局LNG、甲醇和氨燃料船用低速機產能,覆蓋散貨船、油輪、集裝箱船、化學品船、多用途船等大中型商用船舶。
多種綠色燃料路徑并行
船用低速機通常轉速低于300轉/分鐘,具有極高的熱效率,能夠提供巨大的單機功率。同時,船用低速機是一種體積超大的巨型發動機,足有四五層樓高,重達2000多噸。
因為經濟性較好和噸位龐大,船用低速機廣泛應用于數十萬噸級的民用遠洋船舶,比如貨輪、油輪、集裝箱船等,支撐著全球90%以上的海運,被譽為現代全球貿易的基石。
在全球航運業綠色轉型加速的背景下,船用低速機從傳統燃油轉向LNG、甲醇、氨、生物柴油等各種綠色燃料,這些綠色燃料各有獨特的優劣勢及應用場景。
“LNG燃燒效率高,且基礎設施相對成熟;甲醇易于儲存運輸,但合成依賴綠氫或生物質,規?;a仍在探索;氨作為零碳燃料能量密度高,但存在毒性風險和安全挑戰,目前主要聚焦遠洋航運減碳。”中船發動機有關負責人介紹,“從需求端分析,當前進展最快的技術路徑是LNG雙燃料系統,全球船東正大規模采用中國船廠提供的雙燃料發動機,以快速降低碳排放成本。未來潛力最大的是綠氨技術,其成本競爭力強、零排放特性突出,預計將逐步取代LNG成為遠洋航運的‘新燃料之王’。”
值得一提的是,船用低速機的綠色轉型并非一步到位,現階段普遍采用雙燃料方案作為過渡,既能以傳統燃油為燃料,又能切換使用LNG、甲醇、氨等綠色燃料。其背后是航運業的現實考量——傳統化石燃料向綠色燃料的轉型是漸進的,而一艘貨輪的常規使用壽命在20至30年之間,雙燃料方案無疑具有運營靈活性和投資安全性。當綠色燃料供應不穩定、質量不佳或燃料系統出現故障時,船公司可以根據不同航線的排放要求,無縫切換至燃油模式。
據介紹,雙燃料主機通過兩套獨立燃料系統,允許船舶在替代燃料供給不穩定或不足時切換至傳統燃油,避免因單一燃料中斷導致的航行風險。另外,考慮短期合規和長期減碳目標因素,雙燃料主機方案有利于達到階梯式減排目標。
今年上半年,中船發動機共交付主機135臺,手持訂單250臺,其中綠色雙燃料主機占比相比去年明顯提高,尤其是液氨、甲醇等新型燃料項目增速明顯。
產業鏈“無縫對接”
綠色新型燃料船用低速機的發展,也是青島船舶制造業創新協同的一個縮影。
北海造船是青島市智能裝備產業鏈鏈主企業,與中船發動機僅一墻之隔,雙方從設計階段到生產制造再到物流運輸,全程建立了高效交流和協同創新機制。
以正在合作中的氨燃料船項目為例,基于中船發動機的氨雙燃料低速機技術,北海造船在21萬噸散貨船設計中優化燃料艙布局與管路走向,實現氨燃料預留艙與主機供氣系統無縫對接,采用中船發動機預裝式動力單元設計,顯著提升新船型開發和設計效率。
去年,雙方更是打破物理上的籬笆墻,開辟主機陸運專用通道,顯著縮短了運輸時間,大幅降低運輸成本,實現合作共贏。
除了北海造船,中船發動機還與青島海西重工建立穩固的發動機曲軸產業的配套合作關系,與中國船舶集團海洋裝備研究院等建立創新合作關系。
“在全球首制氨燃料船項目上,我們提供氨燃料發動機,青島雙瑞提供氨燃料供給系統,青島海德威提供氨燃料閥組和冷卻系統,協同支撐北海造船向客戶提供氨燃料散貨船,形成了低碳零碳綠色船舶的‘青島方案’。”中船發動機有關負責人介紹。
從一臺臺雙燃料主機下線,到一艘艘綠色船舶啟航,由青島打造的“綠色心臟”將為全球貿易可持續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澎湃動力。
[來源:青島日報 編輯:趙曉珊]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