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青島出臺科技服務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
青島出臺科技服務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明確到2027年科技服務企業數量超1100家、營業收入超1300億元——
以“軟服務”夯實“硬科技”根基
在全球創新版圖加速重構的今天,科技服務業正成為激活創新動能、鍛造產業硬實力的關鍵支撐。近日,《青島市科技服務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5-2027年)》(以下簡稱“三年行動計劃”)正式出臺。
三年行動計劃立足青島產業基礎與創新需求,錨定一個目標——到2027年,青島規模以上科技服務企業數量超1100家、營業收入超1300億元。
這份政策文件,既是對國家推動科技服務業高質量發展部署的積極響應,更是青島以“軟服務”夯實“硬科技”根基、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戰略之舉,勾勒出青島科技服務業清晰的發展路徑。
加碼打造“4+3+3”科技服務業生態體系
科技服務業絕非簡單的“技術中介”,而是運用現代科學知識和技術手段,圍繞科技創新全鏈條提供智力服務的新興產業,具有人才密集、附加值高、輻射性強的鮮明特征。
從實驗室的技術攻關到市場端的成果落地,從企業的創新驅動到產業的生態構建,科技服務如同一條“創新紐帶”,串聯起研發、轉化、產業化各環節,為制造業轉型升級、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提供核心支撐。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技術合同成交額已達6.8萬億元,連續8年保持兩位數增長,這背后離不開科技服務業的活力涌動。
對于青島而言,發展科技服務業更是其鞏固全球百強科技集群地位、實現“科技強市”目標的必由之路。
在產業布局方面,三年行動計劃要按照“統籌推進、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錯位發展”原則,以嶗山區、市南區為核心,西海岸新區、城陽區、市北區為三極,其他區市協作配合,著力構建“雙核引領、三極聯動、多點支撐”的科技服務業發展格局。
在關鍵任務方面,三年行動計劃提出,到2027年,全市基本形成以科技研發、技術轉移、企業孵化、技術推廣為科技引領型,以檢驗檢測、工程技術、信息技術為產業升級型,以知識產權、科技金融、科技咨詢及其他科技服務為業態優化型的“4+3+3”科技服務業生態體系。這三大領域直接對接青島“10+1”創新型產業體系、“4+4+2”現代海洋產業體系的升級需求,是實體經濟的“賦能器”。屆時,規模以上科技服務企業數量將超過1100家,營業收入將達1300億元。
全鏈條服務能力提升是三年行動計劃的核心抓手。為此,該計劃明確了10項主要任務,這些任務之間并非孤立的服務板塊劃分,而是圍繞“科技創新全鏈條”構建閉環支撐體系。每一項任務都精準對應青島產業創新的痛點與需求,在填補服務短板的同時,打通從“科技突破”到“產業增值”的關鍵堵點。
從北京的標桿孵化器集群到杭州的科創大走廊,全國先進地區的布局經驗表明,科技服務業的高質量發展終將轉化為城市的核心競爭力。青島此次以三年行動計劃錨定方向,既是對自身創新資源的系統整合,更是對“科技-產業-金融”一體化發展的深入探索。隨著政策落地生根,科技服務業必將成為青島鍛造現代產業體系、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讓創新之花在膠州灣畔結出更豐碩的產業果實。
圍繞“做大、做精、做強”推進十大任務
圍繞引領型、升級型、優化型這三類服務類型,三年行動計劃立足“做大、做精、做強”三大方向梳理了十大任務。
“科技引領型服務”旨在筑牢創新源頭與轉化基石,在這個方面,三年行動計劃打造了“科技研發+技術轉移+企業孵化+技術推廣”的組合,直指“創新成果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的核心問題。其中,科技研發服務聚焦“源頭供給”,通過打造創新中心矩陣、做強新型研發機構,破解青島部分產業“卡脖子”技術困境。技術轉移服務瞄準“中試死亡谷”痛點,布局概念驗證中心與中試平臺等,相當于為實驗室成果搭建“試產車間”。以青島家電、軌道交通等優勢產業為例,中試平臺可幫助企業將新材料、新算法快速轉化為可量產的零部件,而技術轉移人才的培育,則能解決“懂技術的不懂市場、懂市場的不懂技術”的對接難題。企業孵化服務要跳出“只提供場地”的傳統模式,培育高端孵化平臺將更側重“產業鏈孵化”,通過配套供應鏈資源,讓初創企業不再“單打獨斗”,這也與青島產業集群化發展的趨勢高度契合。技術推廣服務強調“精準落地”,開展先進適用技術遴選,優先進行綠色技術推廣,加快場景應用實驗室的建設,讓技術在實際場景中迭代優化,避免“實驗室里好用、工廠里無用”的尷尬。
“產業升級型服務”側重為實體經濟注入“數字化+專業化”動能。其一,檢驗檢測服務的“高端化”轉型迫在眉睫,當前青島海洋工程裝備、新能源汽車等產業規模持續擴大,但高端檢測能力仍有缺口。打造專業檢測平臺,不僅能滿足本地企業“家門口檢測”的需求,還可吸引周邊地區企業送檢,形成新的服務增長點。其二,工程技術服務的“全流程監管”與“人才培育”是提升能級的關鍵,可為項目尤其是重大項目建設提供效率與質量兼顧的保障。其三,信息技術服務方面的數字化場景搭建、建設人工智能大模型園區、構建數字化供需平臺,是青島搶占數字經濟制高點的關鍵。眼下,在港口碼頭、海洋觀測探測、低空經濟等領域,青島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已經將算法、算力、數據等資源初步實現了產業應用,讓產業升級更智慧。
產業融合與生態優化是“業態優化型服務”的重要支撐。聚焦知識產權保護、科技金融服務、科技咨詢及其他科技服務等領域,三年行動計劃要做強科技服務業生態的“潤滑劑”與“穩定器”。在知識產權服務中,鏈條完善與爭建知識產權集聚示范區等要求,能幫助企業處理“維權難、轉化難”的問題。青島中小企業數量眾多,很多企業有專利卻不知如何變現,探索專利應用新模式可讓“沉睡的專利”產生經濟價值;而知識產權集聚示范區則能整合代理、維權、運營等資源,為企業提供“一站式”服務。科技金融服務強調品牌打造、優化機制、發揮基金投資作用,直擊科技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痛點,真正為企業提供“耐心資本”。科技咨詢及其他科技服務則體現出明顯的“中小企業傾斜”與“科普共享”等“普惠”特點。
研發有支撐、轉化有渠道、落地有載體、升級有動能、生態有保障,三年行動計劃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科技服務體系。隨著各項任務落地,青島科技服務業將從“單點突破”轉向“系統發力”,真正成為推動產業升級、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力量。(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耿婷婷)
[來源:觀海新聞 編輯:陸云琦]大家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