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海洋科技成果競相涌現加速轉化,海洋領域重點項目及產業加速推進
科創引領,藍谷現代海洋產業“集聚成勢”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竇衍鳳 王濤
“船舶智能航行系統關鍵技術開發與產業化應用”獲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基于深度智能的沉浸式影像關鍵技術研發與應用”獲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海洋天然氣水合物精細表征與電特性實驗關鍵技術創新與應用”獲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在不久前召開的青島市科技創新大會上,青島藍谷區域內單位獲得五項科技獎項,在智能船舶、沉浸式影像、海洋水合物探測等前沿領域展現出強大的創新能力。
這些引領性科創成果,只是藍谷依托“國字號”涉海科研機構和高端人才集聚優勢,逐夢“深藍”激起的一朵“浪花”。
長期以來,海洋科創一直是青島藍谷的一張“王牌”。而如何打好將科研優勢轉化為產業勝勢的“牌局”,則是其破題起勢的關鍵所在。近年來,青島藍谷立足“3+2”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布局四大千畝產業園,加速新興產業集聚,推進傳統產業升級與未來產業高質量發展,“海洋科學城”拔節生長。
當前,青島正全力打造“4+4+2”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塑造海洋經濟發展新優勢。作為“雙核”引領之一的青島藍谷,正以海洋科技“高峰”擎起產業發展“高地”,助力青島現代海洋產業體系特色化、高端化、集群化、智慧化發展,推動海洋經濟從“蔚藍”邁向“深藍”。
海洋科技成果競相涌現
科技是經濟增長的發動機。經略海洋、向海圖強,青島藍谷就要充分發揮海洋科創這個得天獨厚的優勢。
在智慧航海(青島)科技有限公司的船舶運營中心,全球首艘自主航行集裝箱商船“智飛”號的實時動態清晰呈現于大屏幕上。“‘智飛’號集高級輔助駕駛、自主避碰、自動靠離泊等功能于一體,實現了我國船舶自動駕駛領域‘從0到1’的系統突破。”日前,智慧航海(青島)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姜雨函向記者介紹。
從近期公布的2024年度青島市科學技術獎,足以看出青島藍谷海洋科技的“含金量”:“基于深度智能的沉浸式影像關鍵技術研發與應用”,突破了多視角視頻交互、多視點視頻高質量成像、自由視角目標跟蹤等系列核心技術,形成沉浸媒體產業示范項目達億級規模;“海洋天然氣水合物精細表征與電特性實驗關鍵技術創新與應用”,在海洋天然氣水合物勘查技術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
截至目前,青島藍谷區域單位已累計獲國家、省、市科學技術獎96項,省級以上獎項占比超過60%。其中,深海影像探測關鍵技術裝備與應用、極端環境微生物的生命特征與生態適應、深海極端環境光學探測技術體系構建與應用等項目,在獲得國家級、省級榮譽的同時,有力推動了海洋科技創新,并創造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事實上,原創性成果比重偏小、關鍵核心技術創新不足等問題,一直是限制青島市海洋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瓶頸所在。近年來,青島藍谷作為向海圖強的前沿陣地,依托嶗山實驗室、國家深海基地、山東大學等“國字號”科研機構、高校院所50余家,省級及以上高層次人才400余人等科創資源集聚優勢,正在不斷強化源頭創新能力,集中攻關海洋領域關鍵技術,塑強科技引領力。
青島藍谷引進培育各類創新平臺110余個,其中省部級以上的達到一半。依托高水平創新平臺,搭建了深遠海科考船隊、高性能科學計算與系統仿真平臺等公共研發平臺,在技術裝備、信息技術等海洋重點學科方向和關鍵領域基本形成全覆蓋。
在科研平臺集群驅動下,一系列原創性、自主性科技成果在藍谷競相涌現:我國第一臺自主設計、自主集成研制的載人潛水器“蛟龍”號,調查范圍已覆蓋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等海域;“海燕”水下滑翔機突破萬米深潛世界紀錄,引領深海科技自主創新;青島森科特智能儀器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生產的深遠海網箱智能化作業系統、水下智能清洗機器人,打破關鍵技術的國外壟斷,多項技術填補國內空白……
這片藍色沃土上涌現的創新成果,顯著提升了海洋科技的引領示范效應,持續拓展著經略海洋的深度與廣度。
創新成果加速轉化
“AI軟件如何賦能科研成果轉化”“如何調整研究方向以更好契合市場需求”……在青島藍谷一場“要素融通AI賦能 政服益企活動”科創薈活動中,大工(青島)新能源材料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長龐大宇演示的AI科技成果轉化工具引發熱議,在場的科研院所專家、企業家等紛紛就成果轉化難題展開探討。
自發起以來,“科創薈”品牌活動已累計舉辦上百場,通過打造“政產學研金介用”協同生態,暢通技術供給與產業需求的對接渠道。活動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推動成果高質高效轉化,助力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
當前,青島藍谷正處于從科研優勢向產業勝勢轉化的重要階段,推動更多科研成果盡快落地生根、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無疑是推動產業升級、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命題。
“青島藍谷深化平臺主導作用,推進國家唯一的海洋領域技術轉移平臺——國家海洋技術轉移中心實體化運作、市場化運營,上接高校科研院所,中連各類基金和成果轉化基地,外接行業重點企業,形成‘平臺+資本+基地+專業化服務’全方位、多層次成果轉化機制。”青島藍谷管理局科技創新和投資促進部部長劉玉龍表示,國家海洋技術轉移中心與山東大學、四川大學青島研究院等重點院所合作,共同探索篩選“高價值”成果,通過基金跟投、產業招商中心跟進服務、載體空間定制化打造,形成全鏈條推動“高價值”成果產業化落地的成果轉化路徑。
多措并舉之下,科研院所和企業創新火花四濺——川大青島院孵化公司超過15家,其中川青院新材料公司已上規,累計產值超過2億元;大工青島研究院孵化的藍光晶科公司已上規,累計納稅600余萬元;天大青島院與海爾、海信,武漢理工青島院與山東省港口集團等企業建立聯合創新中心,技術合作逐步升級……
更多高水平、高質量的原創性和顛覆性科技成果,正從青島藍谷的科研院所走進企業,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
海洋產業高地崛起
經略海洋,既要培育海洋科技“高峰”,更要打造海洋產業“高地”。
今年4月,由青島國信集團投資建設的全球首艘15萬噸級智慧漁業大型養殖工船“國信1號2-1”交付運營。作為10萬噸級智慧漁業大型養殖工船“國信1號”的升級版,該船以“船載艙養”模式開展大黃魚、鮭鱒魚、黃條鰤等名優魚種養殖,設計年產高品質魚類約3600噸。
項目是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撐。在青島藍谷,包括智慧漁業項目在內的13個項目入選青島市2025年海洋領域重點項目,另有3個項目入選2025年第一批山東省海洋服務業重點項目擬支持名單。
作為青島市重點打造的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青島藍谷立足科技創新優勢,確立了以海洋高技術服務、海洋生物、海洋高端裝備三大新興產業為主導,以海洋文旅、涉海總部經濟兩大特色產業為支撐的“3+2”現代海洋產業體系。
在此基礎上,青島藍谷重點布局海洋信息、海洋生物、海洋高端裝備、海洋新能源四個千畝級專業產業園區,圍繞持續改造提升海洋傳統優勢產業,培育壯大海洋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海洋未來產業,加速構建現代化海洋產業體系。
在海爾新能源產業互聯網生態園內,海爾新能源智慧能源控制器項目主體結構已封頂,其他施工正加速推進。待正式投用后,將打造全國標桿級低碳示范基地,推動海洋科技創新與綠色能源產業深度融合。
該園區正是青島藍谷四大千畝產業園的重要項目之一。以四大千畝產業園為載體,青島藍谷積極推動海洋裝備、海洋新能源、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海洋新材料等產業集聚。
此外,加碼未來產業——搶先布局深海開發和海洋信息產業。在青島藍谷,青島國實建成的全國首個海洋大數據交易服務平臺已帶動產業上下游產值5億元以上,研發的“海悟”大模型一年多來實現相關銷售額超5500萬元。依托國實集團、超算資源、景悅科技等“鏈主”企業,青島藍谷正著力推動大數據、云計算等關聯項目集聚,打造海洋特色超算聚集地。
未來,青島藍谷將繼續錨定“海洋科學城”目標,圍繞“3+2”產業發展方向,加大對頭部企業和龍頭項目的靶向招引力度,依托“鏈主”企業帶動產業鏈上中下游配套企業加速集聚。同時持續緊盯重點行業、重點指標、重點領域,全力爭取提速擴量,聚力構建特色鮮明、競爭力強的現代海洋產業生態。
依海而生,向海圖強。以科技創新為引擎,以成果轉化為路徑,以產業集聚為基石,青島藍谷正全速駛向海洋經濟發展的“深藍”航道。
[來源:青島日報 編輯:秦璐]大家愛看